血液黏稠,悄悄威胁健康
血液黏稠是怎么回事?
在日常生活中,“血液黏稠”这个词经常被提及,尤其是中年女性朋友们聚在一起讨论健康话题时。很多人误以为生活条件好了,吃得丰富了,血液就会变得越来越黏稠。然而,真相并非如此简单。
1. 血液的组成与黏稠度
人体中的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,其中血浆占到了大约55%的体积。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,它起着稀释血细胞、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重要作用。当人体缺乏足够的水分时,血液中的水分比例减少,血液就会变得更加黏稠。这就像在一杯水中加入过多的糖或盐,溶液的浓度就会增加,流动性就会减弱。
2. 高黏滞血症
我们平时所说的血液黏稠,是指血液的流动性减弱,变得像糖浆一样浓稠。在医学上,这被称为“高黏滞血症”。血液黏稠度增加,意味着血液中的红细胞、白细胞、血小板等细胞成分以及血浆中的蛋白质、脂质等物质的浓度增高,导致血液流动阻力增大,流速减慢。这不仅会产生缺血、缺氧的症状,如眩晕、头痛、耳鸣、肢体麻木等,还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,对身体健康构成威胁。
3. 红细胞的影响
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,它们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,在身体各部位之间穿梭。然而,当红细胞数量过多时,就像道路上的车辆过多一样,会导致交通拥堵,血液流动不畅。除了数量增多外,红细胞形态或功能的异常也可能导致血液黏稠。如: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,使它们难以通过细小的血管;或者红细胞膜上的某些物质发生变化,导致它们更容易聚集在一起。这些异常都会增加血液流动的阻力,使血液变得黏稠。
生活条件好并非血液黏稠唯一决定因素
许多人误以为生活条件优越、饮食丰富会导致血液黏稠,但实际上,这只是冰山一角。血液黏稠受多重因素影响,不良生活习惯如缺乏运动、长期熬夜、吸烟酗酒同样扮演重要角色。
要改善血液黏稠,需综合施策:调整饮食,减少高脂高糖摄入,多吃蔬果;增加运动,促进血液循环;保持水分平衡,每天喝足够的水;定期体检,及时监测血液状况。
血液黏稠度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,生活条件只是其中之一。我们需摒弃误解,通过科学方法和医生建议,全面改善健康状况。
血液黏稠危害多
血液黏稠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质量,还可能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。
1. 增加并发症死亡风险
《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》的一项研究发现,新冠住院患者的血液流动若是异于正常值,即血液黏度高、流速慢,他们的并发症死亡的风险相对较高。
2. 导致心脑血管疾病
血液出现黏稠后,血脂异常是冠心病、心肌梗死、心脏猝死和缺血性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。此外,高脂血症也是导致高血压、糖耐量异常、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。
3. 对其他脏器的损害
高血脂对身体的损害是隐匿的、逐渐的、进行性的和全身心的。它不仅可以导致脂肪肝、肝硬化等肝脏疾病,还可以导致眼底出血、失明、周围血管疾病等眼部疾病;对肾脏,高血脂可以引起肾动脉硬化乃至狭窄、肾功能衰竭、尿毒症、顽固性高血压;对下肢动脉,高血脂可以引起下肢动脉硬化乃至狭窄,表现出间歇性跛行,或下肢动脉闭塞、坏死。
出现以下征兆要警惕血液黏稠
血液黏稠,悄悄威胁健康。留意这些症状,或能及早发现:
1.晨起头晕:休息一夜后,本应精神焕发,却出现头晕脑胀。早饭后才慢慢清醒,晚上却精神百倍,可能是血液粘稠在作怪。
2.胸闷气短:血液黏稠往往伴随肥胖,下蹲困难。下蹲干活时,易感到胸闷气短,这是血液循环不畅的信号。
3.视力模糊:偶发性视力模糊,可能是血液太浓,供氧不足。营养物质难以到达视觉神经,导致视力短暂下降。
4.饭后犯困:午饭后小憩正常,但血液粘稠的人不午睡就难熬。饭后血液循环快,他们易脑供血不足,困倦难耐。
怎样预防血液黏稠
血液黏稠并非生活条件优越的直接结果,而是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问题。我们应该摒弃误解,通过科学方法和医生建议来改善血液黏稠状况。
1. 从饮食上下功夫
如果每天都吃大鱼大肉、甜食和油炸食品,那我们的血液里就会充满“油脂”,变得黏稠不堪。所以,我们要减少这些高脂肪、高糖食物的摄入,多吃一些蔬菜、水果和全谷类食物。这些食物就像血液里的“清道夫”,能帮助我们清除多余的脂肪和糖分,保持血液的清洁和流畅。
2. 运动是防治血液黏稠的“良药”
想象一下,如果我们每天都坐在办公室里不动,那我们的血液循环就会变得缓慢,血液就容易变得黏稠。所以,我们要适量运动,让身体动起来。无论是快走、游泳还是骑自行车,这些运动都能让我们的心跳加速,血液循环加快,从而降低血液的黏稠度。
3.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
避免长时间久坐或站立,以免血液循环不畅;戒烟限酒,因为吸烟和饮酒都会损害我们的血管健康;保持适当体重,远离肥胖,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;预防心血管疾病,要从每日的点点滴滴做起,要从我们一日三餐做起,持之以恒是关键。这样我们的身体才能更加健康,血液才能更加流畅。
4. 定期体检也是防治血液黏稠的重要一环
通过定期检查血液指标,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,让我们的血液始终保持在一个健康的状态。
文章来源:世界医疗网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声明:图/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,仅供科普,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!